重阳节,又称“重九节”“登高节”“敬老节”,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,日期为农历九月初九。
其习俗融合了祈福、敬老、避灾等文化内涵,主要包括以下内容:
1.登高望远
起源:古人认为九月初九“阳气极盛”,登高可避灾禳祸,后演变为陶冶情操、锻炼身体的习俗。
活动:人们结伴登山、赏秋景,佩茱萸或携带菊花酒,寓意驱邪避害。
2.佩戴茱萸
茱萸象征:茱萸是一种芳香植物,古时被认为可驱风邪、避瘟疫。人们将茱萸插在发间、佩于臂上,或制成香囊。
王维诗云:“遥知兄弟登高处,遍插茱萸少一人。”(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》)
3.赏菊饮菊花酒
菊花寓意:菊花象征长寿,重阳时正值菊花盛开,赏菊成为雅事。
菊花酒:用菊花酿制或浸泡的酒,古人认为可延年益寿、消灾祈福。
4.敬老活动
现代演变:因“九九”谐音“久久”,重阳节被定为“中国老年节”(2013年立法),倡导尊老敬老。
习俗:为老人举办庆祝活动、赠送礼物、陪伴聚餐或组织健康检查。
5.吃重阳糕
糕谐音“高”:代替登高的一种食俗,寓意“步步高升”。糕上常插小旗或点缀枣、栗子等。
地域差异:南方多用糯米制作,北方常见花糕、发糕等。
6.放纸鸢(风筝)
南方习俗:尤其在福建、广东等地,人们重阳放风筝,寓意放飞晦气,祈求吉祥。
7.祭祀祖先
部分地方会举行家族祭祖仪式,表达对先人的怀念。
文化意义
重阳节融合了自然崇拜、孝道文化和养生观念,2006年被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现代更强调其“敬老”内涵,成为弘扬传统美德的重要节日。